创刊历史
《参考消息》历史由来(5张)《参考消息》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瑞金,当时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。当时红中社(新华社前身)成立,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收听国民党中央社电讯以及外电、查看外刊消息,然后编辑成《无线电材料》送党内领导参考,成为参考消息的前身。这种参考消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,先后以《无线电材料》、《无线电日讯》等名称在瑞金出版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《参考消息》一直坚持出版。随着设备和人员的不断加强,能够抄收到的各国通讯社电讯越来越多。进入北平(今北京市)之前,已扩大到三十多家。 起初的每天四、五十份油印报纸,已经可以满足中央领导机关负责同志阅读的需要。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,到1950年时,其发行量达到了2000份。
1956年,随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,以及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,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“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,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,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”。“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,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,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《参考消息》的订阅范围”。1956年12月18日,中共中央下发了1956年第176号文件——《中共中央关于扩大<参考消息>订阅范围的通知》,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,扩大发行《参考消息》。
1957年3月1日,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,《参考消息》改版扩大发行。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和具体组织了该报发行工作。后来,毛泽东主席曾赞扬《参考消息》是"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"。几十年来,伴随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国际上的风风雨雨,《参考消息》的发行量越来越大,读者越来越多。
1957年3月1日,以日报形式出版的《参考消息》诞生了。版面四开四版。发行量最初为40万份。 在其后的近三十年中,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“县处级”以上领导,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。1957年5月17日,毛泽东同志在对新华社、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中说:“《参考消息》要总结一下,可再扩大,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。” 在文化大革命中,《参考消息》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,能够拥有一张参考消息几乎成为身份的象征。
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《参考消息》及时调整了报道的指导思想,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,在全面反映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同时,逐步加强了经济、科技、文教和军事、体育等方面的报道内容,以利于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。 邓小平同志1979年肯定《参考消息》办得很好。1979年初,《参考消息》发行量最高达到906万份。 1985年,中国共产党决定开放《参考消息》,使得所有中国人都可以订阅。至此,经过半个世纪的时事变迁,《参考消息》完成了由一份秘密级的内部刊物向一份大众报纸的成功转型,发行量稳居国内日报发行量第一名。 1993年时期发行量一度曾突破300万份。但是其后《参考消息》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,其倾向性逐渐明显。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《参考资料》(俗称“大参考”)取代。
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《参考消息》。1997年春,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为《参考消息》改报扩大发行40周年题词祝贺。江泽民主席的题词是:"发挥参考消息特殊作用 服务两个文明建设事业"。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是:“纵观国际风云 提供参考消息”。
